有這樣一個企業
發布時間:
2012-06-07
來源:
有這樣一個企業
楊萬嘉
(四川省玻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
我已在這個企業工作了近三十年,同志們讓我為企業四十周年慶典寫點東西,我便欣然應允。但當我提起筆來時,卻不知如何下筆。心中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經歷、往事一幅幅畫面從腦海里跳出來,攪得我夜不能寐。寫點什么好呢?寫點什么能完整地勾畫出四川玻纖四十年的歷史輪廓呢?自己原本教孩子們數一二三的,淺薄的文字功底實在無能為力。思前想后,還是決定把一個長期盤存腦海里的問題提出來與大家交流,可能對個人、對企業、對國家、對社會都有所補益。
四川玻纖是一個在文革時期,從上海耀華部分內遷建成的三線企業。這四十年的經歷,渾身遍布了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企業發展的烙印,它可以作為一類中國企業的典型縮影。有人評價中國無企業、無企業家,認為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三、五年。為什么四川玻纖這樣一個“四不象”的企業,經歷了種種磨難,在保持了四十年的良好經營業績的同時,卻還生機勃勃呢?我也一直很困惑,總想給出一個解答。
有人說,她先天足,基礎好。可是從她誕生時就先天不足:籌建期,武斗不斷,資金匱乏,要買需要的一顆螺釘都要坐一天車,還不一定買得回來。
有人說:“她位置好”。可是她處在一個小鎮旁,建的時候是墳山荒梁,從托兒所、幼兒園、小學、中學、醫院到住的工棚都得靠自己解決,只差沒有火葬場了。原料要從數千公里外運進來,產品要從這個小鎮穿山越嶺、過江跨海,經過千里萬里,方能到達客戶手中。
有人說:“她是國企,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可是除籌建時一千萬左右的投資外,企業并沒有得到多少惠顧。同行業的十六家大中型國有企業紛紛倒下了,她卻獨領風騷。靠政府吃政策偏飯,投機取巧,盛極一時的企業也紛紛倒下了,她卻屹立挺拔。
有人說:“她得力于改制,從中得到好處”。可是她改制時已十分困難,至今仍有國有元素,改制時并沒有得到任何好處:辦社會剝而不離,近兩千萬元債權名存實亡,并沒有被核銷,全靠自身消化。體制還是“四不象”,法人治理結構也不完善,改制時也沒有把大量人員推向社會,也沒有逃廢一分錢的債務。
有人說:“她可能得力于有能人、名人”。可是四川玻纖四十年本也沒有出現過名人和能人,都是幾千名不見經傳、樸實無華的普通員工,似乎印證了大樹之下寸草不生的道理,而這里倒是一片林茂草盛的園地!
有人說:“這個企業所處的行業好”。可這個行業是一個高投入、低產出、勞動力十分密集、行業環境十分艱苦的行當,是國家較早放棄計劃的行業,是完全市場化、競爭殘酷而慘烈的小行業,在國家的大政方針中,包括文件中幾乎少于提及的行業。
那答案究竟是什么?我也在仔細搜尋著……
在發黃的圖片中記載的是:在荒山坡上揮鏟的身影;在紋江河中摸石修路的場面;沿用至今的用碎石片和水泥壘砌的干打壘簡易住房。
我看到的是:拉絲工在一千多度的高溫下,揮汗如雨拉制纖維的感人場景;捻線工從心中抽出的一根根銀絲,聚合而成的強大力量;織布工在急促有力的節奏中,紡織經天緯地的夢幻……他們演繹著把石頭變成布的神奇傳說:真實地展現于每一臺發電機組上、躋身于風力發電的葉片端;它們嵌入汽車、游艇,伴隨人們去旅行;它們竄到了飛機、飛船、火箭上,伴隨人們翱翔蒼穹,探索太空;它們隱身在手機、電腦、計算機中,方便人們溝通和交流,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讓地球變村了,使“天涯若比鄰”的千古名句不再成為柏拉圖式的童話……它們已滲透到人們的住和行的方方面面,這實實在在的產品把夢境變成了現實。
我觸摸到的是:堆積如山的技術資料,是工程技術人員用心血繪制的藍圖。他們把技術創新視為企業進步的階梯,并為之不懈奮斗,刻苦攻關,把一個個構想、一項項設計、一張張圖紙變成了房屋、設備、產品。從最簡陋的設備到世界最先進的裝備,從最初級的產品到最尖端的杰作,不斷地革新、不斷地創新,滿足了用戶的需求,給客戶創造了價值。
我時時感受到的是:生產工人的兢兢業業;采購人員的斤斤計較;質量人員的絲絲不茍;銷售人員的四處奔波;財務人員的精打細算;管理人員的認真負責……
我目睹到的是:經營團隊在談及理念、戰略、決策、執行、考核、分配時的暢所欲言,思想碰撞的睿智火花;干部們在遇到挫折、矛盾和問題時的耐心工作和細致化解;在員工和社會遭遇劫難時個個伸出的一雙雙互助關愛的手和慷慨解囊的畫面;在遭受特大地震災難時,臨危不懼、身先士卒、眾志成城的勇氣和組織的有序高效運轉;在遭受百年不遇經濟危機沖擊,身臨困境時的果斷、堅韌和走出困境的堅定信心,供應商的堅強支持和客戶的永久信賴……
想起在我剛參加工作時,什么都不懂,總有人教我幫我:教我上課,教我講話,教我寫字,教我讀點書,教我寫點東西,教我做業務,教我做管理……他們言傳身教,讓我受益匪淺。
在我管點事的時候,前輩總是語重心長的告誡我:“小楊,一個企業進口和出口很重要,千萬不能亂。文革那么亂,我們這個企業沒有亂。”在別人浮夸謊報時,前輩說:“不要說大話,不要做假賬,要經得起歷史檢驗”。在遇到困難無援時,前輩提醒我們“要唱好國際歌”。在取得一點成績時,前輩告誡我們“千萬要冷靜”。在談及戰略時,前輩提醒我們“一定要根據企業實際,小步快跑,領先半步”。在有點空閑時,前輩說:“你要讀點《資治通鑒》、寫點字”……
在我主事時,也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業績,受前輩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己也不像個老總。工作都是團隊和員工們干的,他們都很優秀,我至多也就是動動嘴,仍然像個教師,授業解惑而已。有時候提提“要正確認識國情,正確認識企業,正確認識自己”口號之類的。大多時候提倡一些“團隊、創造、成就企業以成就自我”的東西。有時候也提點要求:“要誠實做人,踏實做事,把每一件事做好。”在順境時,潑點涼水。在逆境時,打打氣。與其說是在做企業,不如說是在布道。就這么平淡無奇地一路走來,悄無聲息地應對了紛繁復雜和動蕩的環境,步子還算走得穩健。
這些信游的思緒是否給出了答案呢?似乎沒有,又似乎在其中。
就是這么一個平實無華的企業,讓我想起蘇東坡 先生的一首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古人歸結為道。深思之有理,為企之道在于信、為人之道在誠、治企之道在于人。四川玻纖數千員工經歷了四十年又凝聚出了什么呢?那就是“真誠實在,艱苦奮斗,持之以恒,永不松懈”這點道。故而能屹立四十載,蓬勃生機至百年。文人說這是企業文化,企業家說這是企業精神。我不知所云,算是罷。

相關新聞
2023-07-05
2023-07-05
2023-07-04
2023-07-03
2023-06-30
2023-06-29
2023-06-21
2023-06-16
2023-06-12
2023-06-02
2023-05-30
2023-05-26
2023-05-19
2023-05-18